在中国的金融监管框架下,虚拟货币的定义与范围有着明确界定。目前,数字人民币是唯一由中国官方发行并明确认可的法定虚拟货币,而其他所谓 “虚拟货币” 如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均不被法律承认。不过,从合规应用场景来看,有三类与 “虚拟” 相关的数字化货币形式处于监管框架内,分别是数字人民币、特定场景的虚拟代币及合规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字化资产。
数字人民币(e-CNY)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,是最核心的合规虚拟货币。它以国家信用为背书,与实体人民币等价,具有法偿性,可用于日常消费、转账、支付等各类场景。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试点,覆盖餐饮、零售、政务服务等领域,用户可通过官方 APP 或合作银行渠道开通钱包,安全便捷地使用。
其次,部分由企业发行、仅在封闭场景内流通的虚拟代币也被允许存在。例如,电商平台的积分、游戏内的虚拟道具兑换币等,这类代币不得用于市场流通或金融交易,仅能在发行方划定的范围内使用,且不可与法定货币直接兑换。其本质是企业提供的一种服务凭证,受《电子商务法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等法规约束。
此外,金融机构在监管下发行的数字化资产,如银行推出的数字化理财产品、证券公司的数字权益凭证等,也属于合规范畴。这类资产依托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管理,但其发行与交易均在金融监管体系内进行,需遵守相关金融法规,确保投资者权益。
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严禁任何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和交易活动,比特币、莱特币等加密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投资者应认清合规边界,远离非法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财产损失。数字人民币及上述合规数字化形式,均以服务实体经济、保障金融安全为核心,与非法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