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 年 1 月 3 日,中本聪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,拉开了挖矿的序幕。当时的挖矿本质是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,验证网络中的交易并打包成区块,成功后可获得区块奖励。最初的区块奖励为 50 枚比特币,且全网算力极低,竞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从设备来看,2009 年的比特币挖矿完全依赖 CPU(中央处理器)。普通家用电脑的 CPU 即可胜任,无需专门的显卡(GPU)或 ASIC 矿机。这是因为早期比特币网络的算法对算力要求不高,CPU 的计算能力足以满足挖矿需求。例如,当时一台搭载英特尔酷睿 2 双核处理器的电脑,就能稳定参与挖矿,甚至一些老旧的单核 CPU 也能断断续续地挖出比特币。
操作流程相对简单。首先,用户需要下载早期的比特币客户端,如中本聪开发的官方客户端 “Bitcoin Core” 的雏形版本。安装完成后,客户端会同步区块链数据(初期数据量极小,仅几 MB)。随后,在客户端中开启挖矿功能,电脑便会自动参与算力竞争。由于当时全网算力仅为每秒几万亿次哈希运算(如今已达百亿亿次级别),单台电脑可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就能挖出一个区块,获得 50 枚比特币奖励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09 年的挖矿几乎没有成本概念。电费方面,家用电脑的功耗较低,挖矿产生的电费微乎其微;设备成本更是可以忽略,无需额外购置专业硬件。当时比特币尚未形成交易市场,挖出的比特币没有实际价格,矿工更多是出于技术探索或兴趣参与,很少有人意识到其未来的价值。直到 2010 年 5 月,才有了第一笔公开交易 —— 一名程序员用 1 万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,这也成为比特币首次与现实世界价值挂钩的标志性事件。
早期挖矿的去中心化特征极为明显。没有大型矿场,没有专业矿工群体,参与者遍布全球各地,多为程序员、密码学爱好者等技术人群。挖矿过程更像是一场全球协同的技术实验,验证着区块链 “去中心化账本” 的可行性。